中国科研人员发现三种猕猴桃致病菌,为褐斑病、软腐病及黑斑病“罪魁祸首”

    作为猕猴桃的真正“故乡”,中国近年来猕猴桃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却时常遭受病虫害困扰。据新华网消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科研人员近期成功发现3种猕猴桃致病菌,分别为导致褐斑病的“细极链格孢菌株”,导致软腐病的“球黑孢菌株”以及导致黑斑病的“Didymella glomerata菌株”,预计将为猕猴桃病害的预测及综合防治提供全新理论依据。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中国猕猴桃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各产区病害多有发生,叶部及储藏期病害问题日益严重,常见病害包括软腐病、褐斑病、灰斑病、黑斑病、炭疽病及灰霉病等,主要危害猕猴桃叶片、枝条和果实,严重时会容易导致叶片早落,果实腐烂,商品价值降低。病害流行年份,部分成年果园发病率达50%,严重制约猕猴桃产业的发展。

    近两年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种质资源与育种学科组科研人员,对贵州省六盘水市、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及云南省屏边县猕猴桃病虫害情况进行了周年调研。结果发现三地夏季和秋冬季主要病害均为细菌性溃疡病和真菌性软腐病、黑斑病、褐斑病、灰斑病和炭疽病;春季溃疡病发生率显著升高,但真菌病害轻微很多;不同区域病害的发生程度不同。调查结果将为三地后期猕猴桃病害的预测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在猕猴桃病害鉴定过程中,科研人员首次发现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菌株可导致褐斑病症状;球黑孢菌株(Nigrospora sphaerica)导致软腐病症状;Didymella glomerata菌株为黑斑病的致病菌。目前研究成果已分别在植物病理学杂志Plant Disease中发表。该研究同时得到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武汉市科技局前资助应用基础前沿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