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群众”也养蜂 立体农业孕育亿元产业链

 

“好花红来好花红,好花生在茨梨蓬……”在这首布依族名歌的发源地——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镇,佛手瓜产业正悄然崛起。

而在两年前,这里的佛手瓜还只是零星种植,远远谈不上规模,老百姓更多的是靠天吃饭。

随着贵州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李裕荣、林茂等专家的接力,更多的科技资源在此汇聚。

如今,当地老百姓学会了科技种植佛手瓜,并在瓜下种上了蘑菇,养上了蜜蜂,好花红镇的立体农业初见成效。依托科技创新和产业扶贫,好花红镇正构建起了一条可以为“种瓜群众”创收上亿元的产业生态链。

眼下,虽是佛手瓜的空闲期,但好花红镇试种的20亩大球盖菇已开始陆续上市。以每斤6—8元估计,亩产值在六七千元以上。

“打点滴”:干旱山区不再靠天吃饭

好花红镇有着悠久的布依民族文化遗产和美丽的田园风光,蜿蜒而美丽的涟江河从镇里穿越而过。目前,好花红镇下辖5个极度贫困村。

2016年初,李裕荣以贵州服务“三农”农业专家的身份,从贵州省农科院来到好花红镇担任科技副镇长。走马上任后,李裕荣发现好花红镇有着种植佛手瓜的传统,但都是零星种植,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老百姓大老远挑到镇里卖,还不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因为市场行情不稳定。”李裕荣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为此,李裕荣走遍了好花红镇28个行政村,展开了深度调研。

其实,好花红镇海拔适中、气候独特,发展山区农业的潜力很大。但是,由于好花红镇地处深石漠化喀斯特山区,春旱严重,因此,在佛手瓜种植上,老百姓大多指望“靠天吃饭”。

要规模种植,首先就得解决灌溉的问题。因为缺水,只能发动老百姓修建蓄水池,将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净化后,经管网输送,对每一株佛手瓜精准“打点滴”。

这样,不但节约了灌溉用水,而且能让佛手瓜提早上市,卖个好价钱。

作为植物营养学的博士,李裕荣搞起这些轻车熟路。

按照弄苑村贫困户周太恩的说法,一开始,对于李博士的“滴灌”法,大家也半信半疑,不过李博士并不急于说服大家,而是自己搞试点,结果大家看到出效益了,也就都接受了。

更让周太恩感动的是,李裕荣还经常到村里,手把手教村民种植佛手瓜:剪枝、疏果、施肥、裹膜……因为有了李裕荣的指导,周太恩种植出来的佛手瓜个头均匀、品相好看,更主要的是,这样的佛手瓜在市场上卖得更好,亩产值达到了5000元以上。

尝到甜头,周太恩流转了20多亩土地,靠着种植佛手瓜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而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弄苑村佛手瓜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年均亩产值达6吨,人均纯收入6000元,户均收入超3万元。

建冷库+种蘑菇:亩产值轻轻松松过万元

不过产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也有犯愁的时候。

弄苑村贫困户周太华说,有一年国庆节,因为受学校、机关等单位放假的影响,加之天气转凉、作物长势大不如前,佛手瓜的价格跌得厉害。“当时价格跌到1毛钱1斤,半个月时间,几千斤佛手瓜才卖了几百块,还很难卖。”周太华说,虽然后来在方方面面的帮助下,他家的10余亩佛手瓜得以卖了出去,但也提醒他们不能只管埋头种瓜。

这事对李裕荣的触动很大。有没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佛手瓜不那么集中上市呢?

李裕荣想到了建冷库。可钱从哪来?李裕荣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开始四处“化缘”。最终,他争取到了一笔50万元的项目资金,在好花红镇开建一个600立方米的冷库。

李裕荣的设想是,等冷库建成投用后,当佛手瓜价格低迷时,可以成批冷藏,待价格回暖再出手,实现错峰销售。

为了最大限度放大佛手瓜的经济价值,李裕荣还请来了贵州省农科院名誉院长李桂莲,在李桂莲和项目团队陈之林博士、文林宏研究员等人的帮助下,开始利用佛手瓜瓜棚下的空地,尝试培育大球盖菇。

作为食用菌新品种,大球盖菇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特色蘑菇品种之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市场,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蘑菇还没开始采摘,预订电话就络绎不绝。”六马村的村支书陈世贵说,他家试种了5亩大球盖菇,现在看来销路根本不愁。眼下,走进陈世贵家的佛手瓜棚,在一堆堆稻草的遮蔽下,大球盖菇成群结队地争相生长,一眼望去宛如童话故事里的蘑菇房。

“大球盖菇采用玉米秸秆、巨菌草等草料做基质,生料种植,不需大棚,完全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投入产出比高,种植原生态、无污染,可以生吃。”李裕荣介绍,经测产,佛手瓜架下种植大球盖菇,亩产超1000公斤,一旦得到市场认可,两项相加,亩产值轻轻松松可超万元。

“请进来”+“走出去”:带动46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走村串寨的李裕荣,时不时把专家“请进来”。他先后邀请了贵州省农科院专家李桂莲、省农委蜜蜂专家徐祖荫、贵大核桃专家潘学军等来到好花红镇,为当地脱贫攻坚把脉。同时,李裕荣还带领镇、村干部“走出去”,到平坝县、安龙县等地考察水果、蔬菜、食用菌、菌草等产业,借鉴经验。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好花红镇以佛手瓜种植为纽带,构建起了一条产业生态链。如今,在佛手瓜空闲期,老百姓开展三季蔬菜种植,瓜下立体栽培大球盖菇、养殖蜜蜂……形成了“菜—菜—菜”和“瓜—菌—蜂”立体高效种植模式,带动了46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户均增收超过2.4万元,仅仅佛手瓜销售就获得了11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

为了进一步扩大扶贫范围,让更多贫困户享受科技创新成果,贵州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团队林茂博士作为好花红镇新一批接力的科技特派员,组织团队黄道梅、蒋力、孟繁博、郑秀艳、周文才等科技特派员,通过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方式,引领贵州好花红布依创新食品有限公司开展佛手瓜产业拓展。

在李裕荣等人的推动下,好花红镇的佛手瓜实现了种植、收购和销售的三个统一,订单农业为老百姓解决了后顾之忧。同时,随着加工厂的就地加工,面条、榨菜、饮料、休闲食品等佛手瓜系列产品面世,有效延长了佛手瓜产业,提高了佛手瓜产业链的附加值。

今年,好花红镇的佛手瓜种植规模将从去年的6000亩扩大到15000亩,涉及贫困户达800户,预计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300户建档立卡精准脱贫户可实现脱贫。为更大范围惠及贫困人口,惠水县规划在全县石漠化山区将佛手瓜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亩,以带动10个贫困村、725户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2492人脱贫,到2020年人均收入8200元。